关键词
诗文库
上书言不宜更历 西汉 · 张寿王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二
历者天地之大纪,上帝所为。
传黄帝《调律历》,汉元年以来用之。
今阴阳不调,宜更历之过也(《汉书·律历志》: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。)
太史令 西汉 · 扬雄
四言诗 出处:全汉文 卷五十四
昔在太古,爰初肇记。
天地之纪,重黎是司。
降及唐虞,乃命羲和
钦若昊天,百政攸宜。
夏帝不慎,羲和不令。
湎时乱日,帝旅爰征。
庶寮至殷,唯天为难。
夏氏黩德,而明神不蠲(《御览》二百三十五)
上林苑令箴 西汉 · 扬雄
四言诗 出处:全汉文 卷五十四
茫茫大田(《文选·东京赋》注、《御览》作「天田」),芃芃作谷
山有径陆(《御览》作「陵陆」),野有林麓。
夷原污薮,禽兽攸伏。
鱼鳖以时,刍荛咸殖。
国以殷富,民以家给。
昔在帝羿,共田径游。
弧矢是尚,而射夫封猪。
不顾于愆,卒遇后忧。
是以田获三驱,不可过差。
麀鹿攸伏,不如德至。
衡臣司虞,敢告执指(《古文苑》、《御览》二百三十二。)
谨案:《后汉·胡广传》,初扬雄依《虞箴》作十二州、二十五《官箴》,其《九箴》亡阙,后涿郡崔骃及子瑗,又临邑侯刘騊駼增补十六篇,广复继作四篇,乃悉撰次首目,名曰《百官箴》,凡四十八篇。如传此言,则子云仅存《二十八箴》,今遍索群书,除《初学记》之《润州箴》、《御览》之《河南尹箴》显误不录外,得《州箴》十二,《官箴》二十一,凡三十三箴,视东汉时多出五箴,纵使司空尚书太常博士四箴可属崔骃崔瑗,仍多出一箴,与《胡广传》未合,猝求其故而不得。覆审乃明,所谓亡阙者,谓有亡有阙,侍中太史令国三老太乐令太官令五箴多阙文,其四箴亡,故云九箴亡阙也。《百官箴》收整篇不收残篇,故子云仅二十八篇,群书征引据本集,本集整篇残篇兼载,故有三十三篇,其司空尚书太常博士四箴,《艺文类聚》作扬雄,必可据信也。
议禽贼方略 其一 西汉 · 公孙禄
 出处:全汉文 卷六十一
太史令宗宣典星历,候气变,以凶为吉,乱天文,误朝廷。
太傅平化侯饰虚伪以偷名位,「贼夫人之子」。
国师嘉信公颠倒《五经》,毁师法,令学士疑惑。
明学男张邯、地理侯孙阳造井田,使民弃土业,牺和鲁匡设六管以穷工商。
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,令下情不上通。
宣诛此数子以慰天下(《汉书·王莽传》下:故左将军公孙禄征来与议,曰云云。)
刘洪 汉 · 阙名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
郎中冯光司徒掾陈晃各讼历,故议郎蔡邕共补续其志。
其诣修,与汉相参,推元课分,考校月食。
审己巳元密近,有师法,便从汉受(《续汉·律历志中》,「光和二年,万年公乘王汉上《月食注》。太史令修上言,:『所作注不与见食相应者二事,以同为异者二十九事』。尚书谷城门侯刘洪敕日」云云。)
说文解字叙 东汉 · 许慎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
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视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《易》八卦,以垂宪象。
神农氏结绳为治,而统其事,庶业其繁,饰伪萌生。
黄帝之史仓颉,见鸟兽蹄迒之迹,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,初造书契,百工以乂,万品以察,盖取诸夬。
「夬,扬于王庭」,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,君子所以施禄及下,居德则忌也。
仓颉之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
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
文者,象物之本也。
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。
著于竹帛谓之书,书者,如也。
以迄五帝三王之世,改易殊体,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,靡有同焉。
《周礼》八岁入小学,保氏教国子,先以六书
一曰指事
指事者,视而可识,察而见意,上、下是也。
二曰象形象形者,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,日、月是也。
三曰形声
形声者,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,江河是也。
四曰会意
会意者,比类合谊,以见指撝,武、信是也。
五曰转注
转注者,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,考、老是也。
六曰假借
假借者,本无其字,依声托事,令、长是也。
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,与古文或异。
孔子书《六经》,左丘明述《春秋传》,皆以古文,厥意可得而说也。
其后诸侯力政,不统于王,恶礼乐之害己,而皆去其典籍,分为七国,田畴异亩,车途异轨,律令异法,衣冠异制,言语声声,文字异形。
秦始皇帝初兼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罢其不与秦文合者。
作《仓颉篇》,中车府令赵高作《爰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学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也。
是时秦烧灭经书,涤除旧典,大发隶卒,兴役戍,官狱职务繁,初有隶书,以趣约旦,而古文由此绝矣。
自尔秦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虫书,五曰摹印,六曰署书,七曰殳书,八曰隶书。
汉兴有草书。
尉律,学僮十七已上,始试讽书九千字,乃得为史。
又以八体试之,郡移太史,并课最者,以为尚书史
书或不正,辄举劾之。
今虽有尉律不课,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。
孝宣皇帝时,召通《仓颉》读者张敞从受之。
凉州刺史杜业、沛人爰礼、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。
孝平皇帝时,征礼等百余人,令说文字未央廷中,以礼为小学元士。
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《训纂篇》。
凡《仓颉》已下十四篇,凡五千三百四十字,群书所载,略存之矣。
及亡新居摄,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,自以为应制作,颇改定古文
时有六书: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。
二曰奇字,即古文而异者也。
三曰篆书,即小篆,秦始皇帝使下杜程邈之所作也。
四曰左书,即秦隶书
五曰缪篆,所以摹印也。
六曰鸟虫书,所以书幡信也。
中书者,鲁恭王孔子宅,而得《礼记》《尚书》《春秋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。
北平侯张仓献《春秋左氏传》,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,其铭即前代之古文,皆自相似,虽颇复远流,其详可得略说也。
而世人非訾,以为好奇者也。
故诡更正文,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,变乱常行,以耀于世。
诸生竞逐,说字解经谊,称秦之隶书仓颉时书,云父子相传,何可改易?
乃猥曰马头人为长,人持十为斗,虫者屈中也。
廷尉说律,至以字断法,苛人受钱,苛之字,止句也。
若此者甚众,皆不合孔氏古文,谬于史籀
俗儒鄙夫,玩其所习,蔽所希闻,不见通学,未尝睹字例之条,怪旧势而善野言,以其所知为秘妙,究洞圣人之旨,又见《仓颉篇》中幼子承诏,因古帝之所作也,其辞有神仙之术焉。
其迷悟不谕,岂不悖哉!
《书》曰:「同古人之象」,言必遵修旧文,而不穿凿。
孔子曰:「吾犹及史之阙文,今亡也夫」。
盖非其不知而不问,人用己私,是非无正,巧说邪辞,使天下学者疑。
文字者,经艺之本,王政之始,前人所以垂后,后人所以识古,故曰「三立而道生」,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。
今叙篆文,合以古籀,博采通人,至于小大,信而有证,稽撰其说,将以理群类,解谬误,晓学者,达神旨,分别部居,不杞杂厕,万物咸睹,靡不功。
厥谊不昭,爰以谕其称《易孟氏》《书孔氏》《诗毛氏》《礼周官》《春秋左氏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,皆古文也。
其于所不知,盖厥如也(宋本《说文》)
东汉 · 张衡
四言诗
太史令。尝忧及难。作思玄赋。系此。
天地烟煴,百卉含花。
鸣鹤交颈,雎鸠相和。
处子怀春,精魂回移
如何淑明,忘我实多(○《后汉书》张衡传。《文选》十五。○逯案。《诗纪》载思玄诗一首。细检知乃思玄系辞。今从删。而《别录》此歌。)
河间张平子 东汉 · 崔瑗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
河间张君南阳西鄂人讳衡字平子
其先出自张老,为晋大夫,纳规赵武,而反其侈,书传美之。
君天姿睿哲,敏而好学,如川之逝,不舍昼夜。
是以道德漫流,文章云浮,数术穷天地,制作侔造化,瑰辞丽说,奇技伟艺,磊落焕炳,与神合契。
然而体性温良,声气芬芳,仁爱笃密,与世无伤,可谓淑人君子者矣。
初举孝廉,为尚书侍郎,迁太史令,实掌重黎历纪之度,亦能焞耀敦大,天明地德,光照有汉。
公车司马令侍中,遂相河间
政以礼成,民是用思。
遭命不永,暗忽迁徂。
朝失良臣,民陨令君,天泯斯道,世丧斯文。
凡百君子,靡不伤焉。
乃铭斯表,以旌厥问。
其辞曰:
于惟张君,资质懿丰,德茂材羡,高明显融。
焉所不学,亦何不师,盈科而逝,成章乃达。
一物不知,实以为耻,闻一善言,不胜其喜。
包罗品类,禀授无形,酌焉不竭,冲而复盈。
廪廪其庶,亹亹其几,膺数命世,绍圣作师。
苟华必实,令德惟恭,柔嘉伊则,孝友祗容。
允出在兹,维帝念功,往才女谐,化洽民雍。
悯天不吊,降此咎凶,哲人其萎,罔不时恫。
纪于铭勒,永终誉兮,死而不朽,芳烈著兮(《古文苑》。案:《后汉·张衡传》,「数术穷天地,制作侔造化」,注云:「瑗撰平子碑文也。」)
王隆汉官篇解诂叙 东汉 · 胡广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五十六
安帝时,越骑校尉刘千校书东观,好事者樊长孙与书曰:「汉家礼仪,叔孙通等所草创,皆随律令在理官,藏于几阁,无纪录者,久令二代之业,暗而不彰。
诚宜撰次,依拟《周礼》,定位分职,各有条序,令入无愚智,入朝不惑。
群以公族元老,正丁其任,焉可以已」!
刘君甚然其言,与邑子通人郎中张平子参议未定,而刘君迁宗正卫尉平子尚书郎太史令,各务其职,未暇恤也。
至顺帝时平子侍中校书,方作《周官解说》,乃欲以汉次述汉事,会复迁河间相,遂莫能立也。
述作之功,独不易矣。
既感斯言,顾见故新汲王文山小学》为《汉官篇》,略道公卿内外之职,旁及四夷,博物条畅,多所发明,足以知旧制仪品。
盖法有成易,而道有因革,是以聊集所宜,为作解诂,各随其下,缀续后事,令世施行,庶明厥旨,广前后愤盈之念,增助来哲多闻之览焉(《续汉·百官志一》注)
对诏问灾异八事 其一 东汉 · 蔡邕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七十
光和元年七月十日,诏书尺一召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、蔡邕、太史令单《风易》诣殿金商门,引入崇德殿,署门内南辟帏中为都座。
漏未尽三刻,中常侍育阳侯曹节冠军侯王甫,从东省出,就都东面,十门刘宠、庞训北面,杨公南面,日磾、华、邕、《风易》西面,受诏书各一通,尺一木板草书。
常侍各谕旨。
朝廷以灾异忧惧,特旨密问政事所变改施行,务分明。
等称臣再拜受诏书,起就坐,五人各一处,给财用笔砚为对。
言:「今月十日,诏召金商门,问臣灾异之意。
臣学识浅薄,心虑愚暗,不足以答圣问。
综众变,征营怖悸,谨别状上。
臣顿首顿首(本集)」。
历数议熹平四年 其二 东汉 · 蔡邕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七十二
议郎蔡邕议,以为历数精微,去圣久远,得失更迭,术数无常。
是以汉兴承秦,历用《颛顼》,元用乙卯。
百有二岁,孝武皇帝始改正朔,历用及初,元用丁丑。
行之百下产,孝章皇帝清河李梵之言,改从「四分」,元用庚申。
今光、晃各以庚申为非,甲寅为是。
案历法,黄帝、颛顼、夏、殷、周、鲁凡六家,各自有元。
光、晃所据,则殷历元也。
他元虽不明于图谶,各有一家之术,皆当有效于当时。
昔《太初》始用丁丑之后,有六家纷错,争讼是非。
太史令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,杂候清台,课在下第,卒以疏阔,连见劾奏,《太初》郊验,无所漏失。
是则虽非图谶之元,而有效于前者也。
及用《四分》以来,考之行度,密于《太初》,是又新元有效于今者也。
延光元年中谒者亶诵亦非《四分》庚申,上言当用「命历序」甲寅元。
公卿百寮参议正处,竟不施行。
且三光之行,迟速进退,不必若一。
术家以算追而求之,取合于当时而已。
故有古今之异。
今术之不能上通于古,亦犹古术之不能下通于今也。
由此言之,有文于谶,无验于今,未必为是。
有验于今,无文于谶,未必为非。
《元命苞》、《乾凿度》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;
及《命历序》积获麟至汉,起庚午蔀之二十三岁,竟己酉戊子丁卯蔀六十九岁,合为二百七十五岁。
汉元年岁在乙未,上至获麟,则岁在庚申
推此以上,上极开辟,则元在庚申。
谶虽无文,其数见存。
而光、晃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五万九千八百八十六岁,获麟至汉百六十一岁,转差少一百一十四岁。
云当满足,则上违《乾凿度》、《元命苞》,中使获麟不得在哀公十四年,下不及《命历序》获麟至汉相去四蔀年数,与奏记谱注不相应。
当今历正月癸亥朔,光、晃以为乙丑朔。
乙丑之与癸亥,无题勒款识可与众共别者,须以弦望晦朔光魄亏满可得而见者,考其符验。
而光、晃历以《考灵曜》为本,二十八宿度数及冬至日所在,与今史官甘、石旧文错异,不可考校;
以今浑天图仪检天文,亦不合于《考灵曜》。
光、晃诚能自依其术,更造望仪,以追天度,远有验于图书,近有效于三光,可以易夺甘、石,穷服诸术者,实宜用之。
难问光、晃,但言图谶,所言服。
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制书曰:「朕闻古先圣王,先天而天不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
史官用太初邓平术,冬至之日,日在斗二十一度,而历以为牵牛中星,立春一日,则四分数之立春也,而以折狱断大刑,于气已迕,用望平和,盖亦远矣。
今改行《四分》,以遵于尧,以顺孔圣奉天之文」。
是始用《四分历》庚申元之诏也。
深引《河》、《洛》图谶以为符验,非史官私意独所兴构。
而光、晃以为固意造妄说,违反经文,谬之甚者。
昔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,舜叶时月正日,汤、武革命,治历明时,可谓矣,且犹遇水遭旱,戒以「蛮夷猾夏,寇贼奸宄」。
而光、晃以为阴阳不和,奸臣盗贼,皆元之咎,诚非其理。
元和二年,乃用庚申,至今九十二岁,而光、晃言秦所用代周之元,不知从秦来,汉三易元,不常庚申
光、晃区区信用所学,亦妄虚无造欺语之愆。
至于改朔易元,往者寿王之术已课不效,亶诵之议不用,元和诏书文备议著,非群臣义者所能变易(《续汉·律历志中》,《宋书·历志一》,《御览》六十)
汉官仪上 其五十七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
太史令太常(案:《张衡传》注引有此二字),秩六百石,掌天时星历。
凡岁奏新年历,凡国祭祀丧娶之事奏良日。
国有瑞庆灾异,掌记(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注,《太平御览·职官部》。案:《太平御览》引作「应劭曰」。)
汉官仪上 其五十八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
太史令,秩六百石,望郎三十人,掌故三十人。
昔在颛顼,南正重司天,火正黎司地。
唐、虞之际,分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
至于夏后、殷、周,世序其官,皆精研术数,穷神知化
春秋时,鲁有梓慎,晋有卜偃,宋有子韦,郑有裨灶,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,其言屡中,有备无害。
汉兴,甘石、唐都、司马父子,抑亦次焉。
末涂偷进,苟忝兹阶,既暗候望,竞饬邪伪,以凶为吉,莫之惩纠(《太平御览·职官部》。案:引「应劭曰」。)
史官免罪诏(四年正月 东汉 · 汉献帝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八
天道幽远,事验难明。
且灾异应政而至,虽探道知机,焉能无失?
而欲归咎史官,益重朕之不德也(《后汉纪》二十七「尚书贾诩奏:太史令王立司候不明,疑误上下,太尉周忠,职所典掌,请皆治罪。诏曰」云云。又见《续汉·五行志六》注补引袁宏《纪》。)
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二 曹魏 · 许芝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
建安三年十二月戊辰,有新天子气见于东南,到今积二十三年
建安十年,茀星出库楼,历犯氐、房宿,北入天市,犯北斗、紫微,氐为天子宿宫,路寝所止。
房为天子明堂,政教之首。
北斗七星主尊辅、象近臣。
紫微者,北极最尊。
此除扫汉家之大异也。
建安十八年秋,岁星、镇星、荧惑俱入太微,逆行,留守帝坐百有余日。
岁星入太微,人主改姓。
镇星入太微,内有兵乱,人主以弱。
三者,汉改姓易代之异也。
建安十九年正月白虹贯日
《易传》曰:「后妃擅国,白虹贯日」。
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朔己亥,日蚀。
建安二十三年三月,茀星晨见东方,二十余日久,出西方,犯历五车、东井五诸侯、文昌、轩辕、太微,锋炎刺帝坐。
茀者除旧布新,亡恶兴圣之异也。
建安二十四年二月晦壬子,日蚀。
日者阳精,月为侯王,而以亥子日蚀,皆水灭火之异也。
延康元年九月十日黄昏时,月蚀荧惑,过人定时,荧惑出营室,宿羽林。
月为大臣侯王之象;
荧惑火精,汉氏之行。
占曰:「汉家以兵亡」。
延康元年九月二十日,《剥》卦天子气不见,皆崩亡之异也。
荧惑火精,行缩日一度有余,故太史令王昱以为汉家衰亡之极。
荧惑大而赤色;
光不明,赤而小,与小星无别,皆赤家衰亡之异也。
《易传》曰:「上下流通圣贤昌,厥应帝德凤皇翔,万民喜乐无咎殃」。
《易传》又曰:「圣人受命,厥应凤皇下,天子虏」。
《易传》又曰:「黄龙见,天灾将至,天子绌,圣人出」。
黄龙以戊己日见,五色文章皆具,圣人得天受命,黄龙以戊寅见,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。
《易传》又曰:「圣人清静行中正,贤人至,民从命,厥应麒麟来」。
《春秋玉版谶》曰:「代赤者魏公子」。
《春秋佐助期》曰:「汉以许昌失天下」。
白马甘陵李云上事,言许昌气见,当涂高已萌,欲使汉家防绝萌牙。
今汉都许,日以微弱,当居许昌以失天下。
当涂高者,魏也;
魏者,象魏两阙之名,当道而高大者也。
魏当代汉,如李云之言也。
《春秋佐助期》又曰:「汉以蒙孙亡」。
说者以蒙孙直汉二十四帝,童蒙愚惑以弱亡。
汉帝少时名为董侯,名不正,蒙乱荒惑,其子孙以弱亡也。
《孝经中黄谶》曰:「日载东,绝火光。
不横一,圣明聪。
四百之外,易姓而王。
天下归功致太平」。
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也。
《易运期》曰:「言居东,西有午,两日并光日居下。
其为主,及为辅,五八四十,黄气受,真人出」。
言午,许字。
两日,昌字,汉当以许亡,魏当以许昌
今际会之期在许,是其大效也。
《易运期》又曰:「鬼在山,禾女运,王天下(《宋书·符瑞志上》。案:此与《魏志》注所载小同而大异。)」。
日蚀求言诏太和初 曹魏 · 曹睿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九
闻人主政有不得,则天惧之以灾异,所以谴告使得自修也。
故日月薄蚀,明治道有不当者。
朕即位以来,既不能光明先帝圣德,而施化有不合于皇神,故上天有以寤之。
宜励政自修,以报于神明。
天之于人,犹父之于子,未有父欲责其子,而可献盛馔以求免也。
今外欲遣上公太史令具禳祠,于义未闻也。
君公卿士,其各勉修厥职。
有可以补朕不逮者,各封上之(《宋书·五行志五》。太和初太史令许芝奏日应蚀,与太尉于灵台祈禳,帝诏曰云云。)
上疏请召还薛莹 孙吴 · 华覈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
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,垂之无穷。
汉时司马迁、班固,咸命世大才,所撰精妙,与六经俱传。
大吴受命,建国南土。
大皇帝未年,命太史令丁孚、郎中项峻始撰《吴书》。
孚、峻俱非史才,其所撰作,不足纪录。
至少帝时,更差韦曜、周、薛梁广及臣五人,访求往事,所共撰立,备有本末。
、广先亡,负恩蹈罪,出为将,复以过徙,其书遂委滞,迄今未撰奏。
臣愚浅才劣,适可为等记注而己,若使撰合,必袭孚、峻之迹,惧坠大皇帝之元功,损当世之盛美。
涉学既博,文章尤妙,同寮之中,冠首
今者见吏,虽多经学,记述之才,如莹者少,是以凄凄为国惜之。
实欲使卒垂成之功,编于前史之末。
奏上之后,退填沟壑,无所复恨(《吴志·薛综传》。皓下狱徙广州,右国史华覈上疏云云。)
四体书势 其二 篆书 西晋 · 卫恒
 出处:全晋文卷三十
周宣王时史籀始著《大篆》十五篇,或与古同,或与古异,世谓之籀书者也。
平王东迁,诸侯力政,家殊国异,而文字乖形。
秦始皇帝初兼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益之,罢不合秦文者。
作《仓颉篇》,中车府令赵高作《爰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学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。
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,得罪始皇,幽系云阳十年,从狱中作小篆,少者增益,多者损减,方者使员,员者使方,奏之始皇
始皇善之,出以为御史,使定书。
或曰,所定乃隶字也。
自秦坏古文,有八体,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虫书,五曰摹印,六曰署书,七曰殳书,八曰隶书王莽时,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,改定古文,复有六书。
一曰古文,孔氏中书也。
二曰奇字,即古文而异者也。
三曰篆书,秦篆书也。
四曰佐书,即隶书也。
五曰缪篆,所以摹印也。
六曰鸟书,所以书幡信也。
许慎撰《说文》,用篆书为正,以为体例,最可得而论也。
秦时李斯号为二篆,诸山及铜人铭皆书也。
汉建初中扶风曹喜,少异于斯,而亦称善。
邯郸淳师焉,略究其妙,韦诞师淳而不及也。
太和中武都太守,以能书留补侍中,魏氏宝器铭题皆书也。
汉末又有蔡邕,采斯喜之法,为古今杂形,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。
作《篆势》曰:「鸟遗迹,皇颉循。
圣作则,制斯文。
体有六,篆为真。
形要妙,巧入神。
或龟文(当有缺文。)
(缺)列,栉比龙鳞;
纾体放尾,长短复身;
颓若黍稷之垂颖,蕴若虫蛇之焚蕴;
扬波振敝手,鹰跱鸟震;
延颈胁翼,势似陵云。
或轻笔内投,微本浓末,若绝若连;
似水露绿丝,凝垂下端
从者如悬,衡者如编;
杳杪邪趣,不方不员;
若行若飞,跂跂翩翩。
远而望之,象鸿鹄群游,骆驿迁延;
迫而视之,端际不可得见,指撝不可胜原。
研桑不能数其诘屈,离娄不能睹其郤间,般倕揖让而辞巧,籀诵拱手而韬翰。
处篇籍之首目,粲斌斌其可观。
摛华艳于纨素,为学艺之范先。
喜文德之弘懿,愠作者之莫刊。
思字体之頫仰,举大略而论旃(《晋书·卫瓘附传》,《魏志·刘劭传》注引《文章叙录》,又《蔡中郎集》,又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,又《艺文类聚》七十四、《初学记》二十一、《御览》七百四十九引蔡邕《篆势》。)」。
安天论 其一 东晋 · 虞喜
 出处:全晋文 卷八十二
太史令陈季胄以先贤制木为仪,名曰「浑天(《御览》二)」。
浑仪论 南朝宋 · 徐爰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十
浑仪之制,未详厥始。
王蕃言,《虞书》称「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」,则今浑天仪日月五星是也。
郑玄说「动运为机,持正为衡,皆以玉为之。
视其行度,观受禅是非也」。
浑仪,羲和氏之旧器,历代相传,谓之机衡,其所由来,有原统矣。
而斯器设在候台,史官禁密,学者寡得闻见,穿凿之徒,不解机衡之意,见有七政之言,因以为北斗七星,构造虚文,托之谶纬,史迁、班固,犹尚惑之。
郑玄有赡雅高远之才,沈静精妙之思,超然独见,改正其说,圣人复出,不易斯言矣」。
之所云如此。
夫候审七曜,当以运行为体,设器拟象,焉得定其盈缩,推斯而言,未为通论。
设使唐、虞之世,已有浑仪,涉历三代,以为定准,后世聿遵,孰敢非革。
而三天之仪,纷然莫辩,至扬雄方难盖通浑。
张衡太史令,乃铸铜制范,传云:「其作浑天仪,考步阴阳,最为详密」。
故知自以前,未有斯仪矣。
又云:「浑天遭秦之乱,师徒丧绝,而失其文,惟浑天仪尚在候台」。
案既非舜之璇玉,又不载今仪所造,以纬书为穿凿,郑玄博实,偏信无据,未可承用。
夫璇玉贵美之名,机衡详细之目,所以先儒以为北斗七星,天纲运转,圣人仰观俯察,以审时变焉(《宋书·天文志》一。)